玉佛寺的塵與影
□徐 輝
懷著一顆去見故交的心情,我帶著一蹦一跳的小歌子一步步登上文昌閣前層層疊疊的百步階梯,往右一拐,紅瓦黃墻的玉佛寺便在密匝的枝葉間露出了小半個臉。走過刻有《岳陽玉佛寺銘》的大石碑,我們便見到玉佛寺正一臉微笑地歡迎我的到來。此刻,太陽在搖曳的枝葉上歡快地跳躍,閃爍著一種神秘而寧靜的光輝。
跨過寺院山門,就走入了佛教的第一重天——四大天王。我剛在左右分立的四大天王像下靜靜站立,看著表情豐富多彩,或怒目圓睜,兇神惡煞;或慈眉善目,神態安詳的四大天王,心里想,這表情背后一定有故事或傳說。寺院里供奉的佛像大多安然端坐、表情恬淡、容顏平和,眼睛下垂,佛手或合或豎,或叉或疊,或手指蘭花,手持蓮花,多有一種悲憫的情態,而這些天王則無拘無束,姿態萬千。這難道就是佛祖菩薩與天王的區別?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四大天王組合起來便成了“風調雨順”。便想,這無疑是古人對佛教最原始的崇拜和最樸素的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比希冀與憧憬。
告別四大天王,伽藍殿和祖師殿左右對門而設,朱門白墻,門上貼著福字,讓清凈之地多了一份人間煙火的氣息。大門落鎖,不得而入,只有門前階檐上幾盆吊蘭和健康樹等綠植將時光蘊成一種安靜和寧謐。
向前是玉佛殿。小歌子見殿前的雙象石雕十分可愛,便想攀爬,我立即加以勸阻。小歌子于是安靜下來,撫摸著石像,眼里滿是驚喜。我走進玉佛殿,和小歌子一起雙手合十,對玉佛三跪拜,心里默默念,小歌子也學著我的樣子,在心里許愿。我不是佛教徒,也沒登上樓上神秘而森嚴的藏經閣,于我而言,寺院是讓人心安靜、情沉淀的修行之地,偷得浮生一日閑,寺院這個能讓人看到歷史文化、找到靈魂安身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去處。
玉佛殿后,是一個小游園,草木扶疏、青綠蔥郁,兩邊的院墻上刻著《心經》和一大片功德者的芳名。向北而上,透過一個留有殘香的大香爐看去,在刻有一個大大的“佛”字的漢白玉石雕上,靈感觀音亭便出現在眼前。我想,“靈感觀音”的“靈感”二字應該是源于《觀音菩薩靈感神咒》吧。許是因為小歌子屬猴,也許是她天天睡覺前必聽《西游記的故事》的緣故,她特別喜歡孫悟空,對觀音也甚是喜愛。見到觀音像,她便像猴子一樣竄上亭子,沖著觀音菩薩就拜。亭子后背一整版書寫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細看后才知道,此經就是我們特別熟悉的佛教音樂《大悲咒》的出處,包含了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濟世渡人之心以及無上的菩提心,是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拜過觀音,我們繞亭向左而行,匆匆看了一下羅漢殿里的上百尊各色羅漢,我們就向上拾級而上,來到了寺院的最高處——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供奉著西方極樂世界的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三尊大佛。給小歌子大體講了一下這被人們俗稱“橫三世佛”的相關知識后,小歌子便大聲地說,我知道了,這中間的大佛就是將齊天大圣壓在五行山下的如來佛祖吧,我不喜歡他!說完就跑出大殿,我無奈一笑,只得匆匆邁出去,帶小歌子走向大殿的后院。這里有一座佛塔——岳陽玉佛寺塔。但見大理石圍欄的二層底座上,佛塔巍然屹立,直指長天,很有一種特別的氣勢和威嚴。
佛塔周圍綠樹圍繞,地藏洞的地藏菩薩和堅實的羅漢山一左一右、一高一低,樹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護衛著高高聳立的佛塔。走上塔座,最下面一層上刻有捐建佛塔功德芳名。我們圍塔仰視,塔身六面,每一層的每一面都雕塑有端坐的金身佛像,從下而上,佛像依次遞減,最下面一層除一面鐫刻塔名外,其余五面每面33尊佛像,加起來足有165尊之多。最上面一層每層4尊,我無法細數,但想必這十三層佛塔的佛像數加起來至少也有一千多尊吧。果然,我們在另一面找到了千佛塔的字樣,及其佛塔的相關介紹。二層塔座便不得而上,我們只能繞行一圈走下,在遠處瞻仰其尊容。
這時,金色陽光從云層里閃耀而出,將萬丈光芒灑向土地,讓佛塔上的金色佛像更是金光閃閃,十分耀眼。有風吹過,佛塔便響起空靈縹緲的鈴聲,便有梵音縈繞,讓人感覺有如走進了一種虛幻的意境。有僧尼在院中打掃,細微的灰塵便慢慢在陽光的照耀下升騰起來,佛塔的陰影投射到一邊的秋樹上,呈現出半樹金色半樹青的美麗景象。小歌子突然也來了興致,將手指捏成各種動物的形狀,讓她們的影子盡情在地上舞蹈。此情此景,我忽然見大雄寶殿后門上懸掛的“佛日增輝”,莫非題匾者也在此情此景下一揮而就的?這金色佛像和金色陽光相互輝映,這佛塔青影和手指舞影亦動亦靜,讓我們的心也沐浴著金色陽光,變得璀璨而溫暖,通透而澄明。這樣強烈的對比,在我心里留下了特別深刻的關于光與色、塵與影印記,讓我的心一下久久無法平靜。
走出寺院,向右下方的菩提講堂和講堂前方的城隍土地殿匆匆行注目禮后,小歌子便吵著讓我帶她去公園玩秋千。我們只得和玉佛寺這位隱居鬧市叢林深處的高僧故友告別,走向公園南大門。一路上,金色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枝葉,或明或暗、或閃或息將光影灑落在我們身上。這閃爍的光影讓我想起寺院里千佛塔下那些光與影的片斷。一下竟然沉入沉思,繼而浮想聯翩起來。
在古城巴陵,玉佛寺可謂大名鼎鼎、老少盡知。古寺隱于山而現于林,出則繁華入則靜幽。林深尤美,蔚然佳秀;曲徑蜿延,幽靜清遠;芝蘭淡雅,百鳥和鳴;佳客游賓,往來不絕。玉佛寺院淵源悠久,始建于唐朝,初名為白鶴寺。古寺香火鼎盛,輝煌一時。直至明代,更名為白湖寺。清朝仍以唐名,后毀于戰亂。后重建,現因寺內供奉十二尊緬甸漢白玉佛而得名。
光影漸暗,但仍一路隨行,這向晚的光影近乎迷蒙。千佛塔下那陽光中跳躍的塵與陰暗的影,漸漸地在我眼前變亮,讓我陷入沉思。
中隱隱于市。隱匿于鬧市城區中心的玉佛寺莫不就是一位得道高僧,千百年來在金鶚山上安然打坐,靜心禪修。雖群峰掩映,萬戶環居,但處變不驚,無悲無喜。他鳥瞰城中的蕓蕓眾生,從不言語,城市的喧囂與浮華與他無關,世事的冷暖與是非與他無關,人性的善惡與悲喜亦與他無關。他只是靜靜在山上站立、打坐、禪修,繼而入定。很多事,看破不說破;很多人,點醒不喊醒。他只是將時光、將事物靜靜地擺在那里,悟什么、怎么悟,一切都要隨緣從心了。
佛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督饎偨洝芬嘤匈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原本,世間無塵無影,一切皆為塵,萬物均是影。正看為塵,反看為影。迷則是塵,悟則為影。心與萬物同一體,原本一切唯心造。自然造化萬物,萬物天成意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塵就是光亮之影,影即陰暗之塵。深入一想,我們生命的個體于這茫茫寰宇不就如同一粒微塵么?身若惹塵,心則生影——微塵之影。于是,煩惱、執著、迷惑、無明等心患,就會讓業生經受“貪、嗔、癡、慢、殺、盜、淫、妄”的迷茫和困苦,就會讓這些癡念變成自己的法界。明明有些事早已過去,有些人早已分離,心還在過去和分離的影子里苦尋所得,自尋煩惱,塵非塵,“我非我”,是人與影的關系,還是光與影的關系?人即是塵,我即為塵。影子和“我”是不可分割的,我們造的業也是如影跟隨,我們心里的執著也是頑固的影子,有了情執、喜愛、有求、得失、名利,六道輪回也就成了我們難破的影子。雖說現代攝影技術可以使影子脫離本體而存在,但脫離了本體的影子,是否會獲得獨立的意義?
塵影一身,迷悟一體,真心與妄想本是一心,悟的時候就像我們每天早上要梳洗照鏡子一樣,來者自影,去者自空。我們的心如能像鏡子一樣的自在,影像來的時候能照見,影像去的時候不留痕跡,這日子是多么的飄逸灑脫。只有悲喜自若、去留無意,有為觀無為,無為顯有為,才知道身處于自然界的自然存在,與天地對話,與自然交流,讓萬物一體,渾然獨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繼而天人合一。
生活是一道謎題,塵是謎面,影即謎底。這世間,可能并無眾生與佛,只因我們的執念與驚覺、迷失和頓悟,就形成了凡夫與圣人,讓人與神的距離越來越遠。六祖惠能詩云:“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原本,法界沒有什么塵與凈的過程,自心也本無染污與干凈,化身自清凈,法身自莊嚴,自然萬象本身就存在著美,如果你用心去觀察,會發現自然中隱含著各種神奇妙趣。心若沾塵,自然難見自然的神韻、靈性和麗質,洗盡鉛華,世間和人性必定正本清源,變得真實而美好。